2017年北京微电子研究生学术论坛于10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共分为开幕式、现场报告、闭幕式三个环节。本论坛包涵“中国科学院第二期微电子研究生学术论坛”、“清华大学第502期博士生学术论坛”、“北京大学第二期微电子研究生学术论坛”三个分论坛。来自于26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老师、在读研究生、及相关高校、科研单位的微电子相关专业研究生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上午9时,微电子学术论坛在教1-101开幕。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研究员蒋见花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分别通过视频影像和书信的方式向此次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对参加此次论坛的全体研究生表示衷心的欢迎,对出席的各位老师表示至高的敬意。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玉梅也进行了开幕致辞,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了北京微电子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特点:研究生可以通过自己组织的形式,扩大他们的交际圈,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她表示,希望这个优秀的平台能够吸引更多高校参与进来。在热烈的掌声中,此次论坛正式开幕。
开幕式上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学研究所的总工程师韩郑生研究员、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尹首一副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以及IC咖啡创始人胡运旺四人做特邀报告。
在空间辐射研究上有所建树的韩郑生研究员系统地介绍道:欲对电子器件进行辐射加固以维持系统的正常工作,需了解辐射在材料和器件中产生的各种效应,随后详细的讲解了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的总剂量效应,低剂量率损伤增强效应等效应。
在人工智能日益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的尹首一副教授向大家综述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处理器设计的挑战,详细的介绍了清华大学微电子所设计的Thinker神经网络计算芯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在混合神经网络计算的发展。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更是以“手机没电,怎么活下去”一句引言获得了在场人员的热烈掌声,随之,她提出了利用自身能量来供电解决这些问题的话题,绘声绘色地向大家介绍了自驱动智能传感系统。
作为IC咖啡的创始人,胡运旺以“中国IC,开始正面迎战海外列强的新时代”报告课题,通过详述中国IC行业的发展以及趋势为广大IC人提供了有效的创业、职业发展建议。他表示,作为IC人,踏实的做好螺丝钉,稳定之后要学会不断抬头,不断往高处行走。一番演讲过后,同学们均受益匪浅。
开幕式结束后,按照总论坛安排,分为四个分会场在教一121、123、125、127进行论文报告。四个分会场的主题分别是:数字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射频微波电路与系统设计&存储器架构与设计、物联网与智能传感器设计&健康医疗与智能终端设计&新型器件研究、新型器件研究、新型工艺研发&新型材料制备&系统封装与三位集成&创新装备技术。每个分会场均有1-2个学者报告、14-15个研究生报告,9-11个评审老师,3-4个工作人员。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黄成军以热门话题“健康医疗电子”引起了大家的浓厚的兴趣,重点讨论微/纳电子技术与微流控技术的联合运用,在稀有细胞分选、单细胞精准操控、检测,以及细菌快速检验等方面的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黄芊芊的“新型超低功耗隧穿器件”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控制工作机理的器件的设计思路,并研制了新型梳状栅杂质分凝隧穿器件,将亚阈摆幅降至硅基晶体管报道最低值29 mV/dec,为超低功耗电路系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解决途径。
在嘉宾的精彩报告过后,研究生的论文报告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同学们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有声有色地报告自己的项目,面对评审老师独到的见解和问题,同学们总能对答如流。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同学们的的视野,为项目今后的展开找到了新思路。
下午16时左右,所有分会场报告结束,蒋见花主持闭幕式,在几十位专业评审的激烈讨论下,四位优秀论文报告者脱引而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侯佳虹,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宋政、姚鹏、薛兴君。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总工程师韩郑生和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教授蔡坚为以上几位同学进行了颁奖仪式,并表示热烈祝贺。
仪式过后,蔡坚副教授致闭幕词,他表示,微电子研究生学术论坛旨在扩大、加深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学习,愿更多高校优秀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作为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的教授,他更是深刻地和大家探讨了高校在建设人才方面该做的改革以及建设。至此,2017年北京微电子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正如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青年兴则国家兴,只有青年进步,国家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中国的未来还是要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更应该努力开发提高自身的微电子学术素养,拓宽专业视野,加深相互之间的交流,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微电子建设添砖加瓦。